以规范与责任谱写爱心之书【改】




约翰·多思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别人伸出援手,即是帮助自己。为了给需要的人提供方便,有热心的市民在地下通道设立了一面供市民捐助闲置衣物的“爱心墙”,但它诞生不到一天,“爱心墙”周围衣物乱堆,现场一片狼藉。最终,这个出于善意的举动被叫停。

为何“热心”会弄巧成拙?我认为其根本是捐助的流程不规范,严密。从发起者而言,“爱心墙”从一开始就不是由官方公益部门设立的,而是市民自觉发起的活动。不管出发点如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项目想要成功,规则意识不可或缺,对于“爱心墙”这样的民间活动尤甚。单由发起人制定的活动流程本身就不一定能保障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会触犯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它的出现也没有上报有关的权威部门,这会带来政府“腰斩”项目的风险;公益活动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应有足够翔实、经得起推敲的规则。例如,小区社区委员会在小区内做公益活动时,公告栏有白纸黑字的通知,现场有工作人员的协助,强化了规则意识,效果就比无人监管的“爱心墙”好太多。所以,“爱心墙”的发起者应吸取教训,组织活动时贴出白纸黑字的活动流程,设置在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才能让它顺利进行。

再者,受助者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爱心墙”失败的原因之一。有的市民听到这个消息,在墙上挑了一些自己合适的就走人,那些挑剩下的显然没有有序放回;后来的市民可能整理过,但总有人只为自己方便,不愿主动摆放衣物,对此乱象视而不见;等到道路难行,给所有人出行带来麻烦时,才有人站出来上报有关部门。这与鲁迅先生所批评的“和光同尘”,“中国人的沉默”有些相似。社会乱象,谁都不愿担起责任提出整改,特别不愿第一个提出。只有出现更多勇于担当责任,为集体事业出力的人,诸如“爱心墙”的公益活动才能蓬勃发展。

此外,对于这件事,有关的公益组织与公共环境部门也需反思。本来大型的公益活动应由正式的公益组织发起,但“爱心墙”的发起人却是普通市民。这时,公益组织应对它进行鼓励与支持,通过它的发展带动其他公益活动的展开。对于此事,公共环境部门没有主动站出来解决道路狼藉的问题,而是市民告知后匆匆叫停“爱心墙”。作为市民热心与公益意识的体现,这个活动不应被有关部门草草结束,上下层合作共同开展才是更好的选择。“爱心墙”虽然失败,但带来的教训也是值得咀嚼的。

“爱心墙”汇聚点滴爱心帮助群众的初衷应被肯定,但其具体实行需要规范与责任的保障。“热心”弄巧成拙,绝非一个人的疏漏,定是需要人人反思的。“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社会的公益与爱心需要我们支持,乱象与违规也要我们整改,愿我们都能吸取教训,以规范与责任谱写爱心之书。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