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读后感



其实我阅读完这本书前经历过一个很尴尬的循环:

有时间了,读完前两篇→事情好多先不看了→拖→有时间了→前面写了什么?再读一遍前两篇→事情好多先不看了→拖→有时间了……

于是,这本书开了又合,合了又开,一直没有机会被我完完整整地读完。

直到中考结束。

我终于有时间翻开这本书,细细阅读……

众所周知,从目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但我沿一个个名字读去,却看不出什么来。看看这些标题吧:《男人》《女人》《猪》《衣裳》……无一例外,标题全是一个词,简单粗暴,还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像《第六伦》这样给人留下悬念的还真没几个。

说实话,要是我接到这种标题,我最多只能写个开头。一是我对这些词语了解不够——比如“猪”——写不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二是标题太广了,男人女人千千万万,怎么才能写出真实性,又能有特点?只勾勒一个粗略的脸谱对于成一篇优秀的散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很好奇梁实秋会怎么写。

我吸取了从前的教训,两天就一气读完了这本书。在这本《雅舍小品》里,有两篇应该是很多人都看过的:《衣裳》《鸟》。《鸟》还是我们初中课文,看到“羽翮”这样熟悉的词,登时又想起了我当年的备考生涯。

《雅舍小品》专注于写平常的东西,但却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它写作时常用夸张的手法,总能令人忍俊不禁。《下棋》里他写两人对弈,姿势由对坐到对立,神态由潇洒到紧张,最后生死关头,“两个人跳到桌上去了!”在《衣裳》中,为了凸显“衣裳能衬出穿衣人的人品”这一点,梁实秋特意用了个极端的、有点夸张的例子:我们印象中的华盛顿跟拿破仑都是穿戴整齐,衣服有夸张的滚边,戴着华丽的帽子,有时胯下还有一匹战马。然而,要是与两位爷在澡堂里相遇……略微脑补一下那尴尬的场面,衣裳的粉饰作用马上体现出来。毕竟,俗话说得好:人是衣马是鞍……不好意思,人靠衣马靠鞍。

其次,虽然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偏空泛,但梁实秋有一个神奇的凸显中心的方法:每一段都写至少一个跟标题相关的事件。拿《讲价》来说,开头先用韩康这位拒绝讲价的奇人引出后面关于讲价的讨论,后面描述现在讲价的普遍和自己不会讲价的“缺点”【巧了,我也不会】。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后四段居然明明白白地列出四点“讲价攻略”,红脸白脸一应俱全,不过这的确需要够厚的面皮,所以梁实秋在讨教到了这些“绝技”后一直没有实践。最后,他讲了个古籍中“帮卖主讲价”的离奇故事,再通过消费者对人心的反复揣摩以至于大力杀价这一行为表示谴责:“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人性的一面——残忍。”

能让我这次几乎一口气读完全书的原因还有一点: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叫人意犹未尽,篇篇结尾都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我不得不往前翻翻,往后翻翻:这一篇真的结束了?此时再扫一遍全文,顿觉行文如流水,妙哉。但因这一篇没有尽兴,看书的势头未消,我便会依着惯性继续读下去。全书三十几篇散文,这么读下来,也就两天的事儿。

看完《雅舍小品》,我实在是佩服梁实秋的写作功底。众所周知,这样看似简单的标题是最不好写的,一般人准会摸不着头脑,但梁实秋凭借多年的人生经验积淀与幽默灵动的语言,让一个个抽象宽泛的词语跃然纸上,生动形象地映出各色人物的情态,这是散文大家才能做到的。《雅舍小品》后面还有续集,不过我怕后面的风味与当时不同,所以只买了抗战时写的第一本。

有时会想,在四川的雅舍,梁实秋一边忍受蚊虫的叮咬,一边听着室内漏水的嘀嗒声,又是怎样创作出这种宛如在和平年代写就的文章的呢?或许这种安然的心境是现在的人们再难拥有的了。所以,闲来无事时,读一读雅舍内的散文吧,希望它能让你暂时逃离反复无奈的生活,与他一起在人世间潇洒。

评论

热度(9)